有一天,一位客户跑来电话里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们能不能快点给我保函,我就差这个了。”我说你资料齐不齐,他愣了一下,说:“资料?我不是说开保函吗?”
其实这事我们见得太多了。很多企业都以为保函就像打印个合同,几分钟搞定。但从我们角度看,这东西本质上是你信用的一种“借用”,不做基本审查,怎么放心给你出?
比如你是谁,公司叫什么,法人是谁,这些最基础的东西,我们总不能靠猜吧。你在哪个项目投的标,金额多大,是不是联合体,你是不是中小企业,营业执照有没有年审完,税务是不是正常,很多信息不在纸上,而在背后逻辑里。
还有一次我们遇到个项目,开标前一天才来找我们,资料东拼西凑,营业执照还是三年前老版的,银行开户证明也过期了。结果我们熬到凌晨,把格式协调好,最终还是出函了。但说实话,我们也冒了风险,只是觉得客户确实被时间推着走,实在可惜。
有些平台现在都要求上传电子版保函,甚至还有指定签章格式。这些技术性的要求,如果你从来没开过,很容易卡在上传这一关。
我们不是为了难为客户,也不是要你“背一堆材料清单”,但至少得知道你要投的是什么项目、谁是招标人、金额多少。材料其实不多,麻烦的是沟通不到位。你只说“我要开保函”,我们还得反过来猜你是哪类项目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早沟通,早准备。早点打个招呼,有时候我们还能替你问问招标方,格式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。材料这事,不怕你多准备点,就怕你觉得“到时候再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