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在承接项目后,通常会根据合同要求开具履约保函,作为对履约能力的担保。但现实中经常发生一种令人头痛的情况:保函交了、工程也做了,甲方却迟迟不组织验收。
时间一拖再拖,不仅耽误结算,还可能造成履约保函被冻结的状态持续过长,影响企业资金流周转。那这类情况该怎么处理?今天就来说说这个“验收拖延”背后的几个关键点。
很多合同中的“验收条款”表述模糊,比如“完成后由甲方组织验收”,但并未设定具体时间。这种情况下,甲方就可能以各种理由拖延。
📌 所以在合同签订阶段就应注意,将“验收时间”“申请验收条件”“验收逾期处理方式”写清楚。尤其是履约保函的退还时间,要与验收节点挂钩,而不是“项目完成后半年内退还”。
如果项目已按进度完成,建议第一时间由企业正式发函至甲方,提出验收申请。邮件、函件、对话截图等沟通证据务必保存好。
这不仅是履行义务的体现,也是后续如果产生争议的重要依据。
相关长尾词: 履约保函验收申请、甲方迟迟不验收怎么办、项目验收流程与担保
有些企业误以为履约保函提交后就是“坐等退回”,但实际上保函能否退还,往往取决于验收结果。
若甲方迟迟不验收,履约风险其实还在持续,这也是银行和担保公司不愿随便释放保函的重要原因。
这就需要你主动推进验收流程,并准备好所有交付证明,如施工记录、验收申请表、阶段成果资料等。
有些企业通过与甲方沟通,提出“阶段验收+分批释放保函”的方案。例如项目总保函金额为100万,分三期验收,每完成一期退回部分额度。
这种方式在大型工程或长期交付项目中非常常见,有助于缓解因单次拖延导致的资金冻结问题。
相关长尾词: 履约保函分期退还、阶段性验收履约担保、拖延验收风险应对
如果一切交付义务都已完成,甲方仍拒绝验收并拖延释放保函,企业可以通过书面催告、律师函等方式推进。
如情况严重,建议依据合同约定启动仲裁或司法程序。虽然流程较长,但这是保全自身权益的最后防线。
✅ 保函不是万能伞,提交之后仍需主动管理。
✅ 验收流程要“做完还要催”,别等对方主动。
✅ 条款不清可吃大亏,前期约定定好“验收时间+保函释放条件”。
✅ 拖延过久要敢于维权,必要时依法仲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