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程建设或大型采购项目中,甲方往往会要求乙方(施工单位或供货商)出具履约保函,以确保合同履行的严谨性。这种以担保方式替代履约保证金的方式,正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。很多企业虽听说过履约保函,但对其作用、申请流程、注意事项仍不够清晰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重要担保工具,结合“履约保函流程”“履约保函有效期”“履约保函风险”等关键词,帮助企业厘清操作思路。
履约保函(Performance Guarantee)是指银行或担保公司应申请方请求,向项目业主出具的书面担保承诺,在申请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,由担保机构代为承担赔偿责任。
📌 常见适用场景包括:
房建、公路、桥梁、市政类施工工程
设备采购合同、大宗物资贸易
政府投资项目、PPP工程项目
项目 | 履约保函 | 履约保证金 |
---|---|---|
资金占用 | 无资金实存 | 实际占用企业流动资金 |
财务影响 | 不影响现金流 | 增加负债或流出资金 |
处理周期 | 出函即可使用 | 审批与退还周期长 |
风险控制 | 由银行/担保公司背书 | 需企业自筹 |
💡建议:优先选择履约保函,不仅可释放资金压力,还可提升项目投标竞争力。
Q:履约保函怎么申请?
A:准备好项目合同、中标通知书、企业营业执照、征信报告等材料后,向银行或正规担保机构提交申请。
Q:履约保函有效期如何设定?
A:应覆盖合同履约期,一般建议加上3~6个月缓冲期(如质保期或交付结算周期)。
Q:保函额度怎么确定?
A:多为合同总金额的5%~10%,具体根据项目要求与业主标准执行。
Q:可以跨地区使用保函吗?
A:可以,部分项目需指定当地银行出函,但大多数支持全国通用的商业银行或担保公司保函。
项目资料准备:包括招标文件、中标通知书、合同草案、营业执照等
担保机构资质审核:担保方评估企业信用、过往履约记录等
签订担保协议:根据风险等级决定是否提供反担保措施(如抵押、法人担保等)
缴纳保函费用:费用根据担保金额、期限、风险等级确定,一般为担保金额的1%~3%
出具正式保函:担保机构出函后交由甲方备案或上传到监管系统
📎 贴士:为避免项目延误,建议在中标后第一时间启动保函申请流程。
⚠️ 注意事项:
保函有效期不足:可能造成业主要求重新出函或合同失效;
出函机构不合规:部分业主拒收非正规担保公司或地方小银行出具的保函;
未明确释放条件:建议在合同中写明“工程验收合格后自动释放保函义务”,避免纠纷;
保函格式不符:各地住建平台要求格式可能不同,出函前须与甲方确认清楚。
💰 常见费用区间:
一般为保函金额的1%~2%,视是否提供反担保而定;
银行出函费用略高,流程严谨,信用好可申请费率优惠。
🔍 费用影响因素包括:
企业信用等级(纳税记录、信用报告)
担保金额与期限
反担保措施强度(房产、应收账款等)
履约保函不仅是履约能力的象征,更是施工企业获得更多中标机会的“通行证”。在资金压力持续加大的当下,采用保函代替现金保证金成为趋势。企业应主动了解政策、选择专业担保机构,提升工程项目的执行效率与合规程度。